肝功能异常指肝脏生理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判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液检测指标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临床症状观察、病史追溯及生活方式评估。
1、血液检测:
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是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提示胆汁排泄障碍,白蛋白低于35g/L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秒说明凝血因子合成不足。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形态改变或占位性病变,CT扫描能评估肝脏密度异常和血管分布情况,弹性成像技术可量化肝脏纤维化程度,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道系统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3、临床症状:
皮肤巩膜黄染是胆红素代谢障碍的典型表现,肝掌和蜘蛛痣提示雌激素灭活功能减退,腹胀腹水与门静脉高压相关,意识改变可能为肝性脑病前兆。
4、病史追溯:
病毒性肝炎接触史需重点排查,长期服药史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饮酒量超过40克/日持续5年以上需考虑酒精性肝病,代谢综合征患者易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
5、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可导致脂肪肝,熬夜影响肝脏解毒功能,情绪压力过大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可能造成肝细胞损伤。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肝功能维护,建议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滥用保健品和不明成分药物。出现持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慢性肝病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指标。肝硬化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并监测腹围变化,肝性脑病患者应控制蛋白质摄入种类和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