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后,“互联网教父”、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再次访华,果然受到了全世界的热切关注。
自从宣布从微软退休后,盖茨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他的职业重心也转向了与医疗健康、普惠农业相关的慈善领域。 此次访华的主题依然是寻求与中国在上述方面的合作,而他本人也有幸成为今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的“第一位美国朋友”。
近期,不仅是比尔·盖茨,一场由众多国际知名企业负责人掀起的“访华热潮”正在上演。 就在月初,自有流量的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来到了中国; 紧随其后的是ARM(ARM)首席执行官哈斯、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等多位全球领袖。 商界重量级人物也齐聚中国; 3月前,苹果CEO蒂姆·库克、高通总裁安萌以及百余家外企高管齐聚北京……从初春到盛夏,一波又一波备受瞩目的外企管理层和商界领袖陆续访华。 他们发出了什么信号?
生意就是生意。 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在哪里投资创业,都必须反复仔细计算和判断“产比”。 尤其是成熟的跨境投资往往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风险高。 与短期利益相比,投资布局也更需要慎重考虑。 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叫嚣“脱钩、断链”的同时,不少跨国公司依然选择“拥抱中国”。 这是用实际行动投给中国坚定的信任票,表明他们看好中国市场——
首先,中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 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工业体系”国家,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强大的整合能力。 由此产生的高生产效率几乎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以特斯拉为例。 上海超级工厂从建厂到投产量产,用时不到一年。 近年来,西方媒体频频鼓吹“外资撤离论”。 撇开这里的抹黑因素不谈,就正常的投资交易而言,“中国巨大的效率优势很难找到替代方案”,这也是很多创业者的普遍认知。 .
第二,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世界市场”,中国已连续六年保持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 强大的内循环空间和广阔的双循环空间,孕育了大量的需求和商机,也是中国对冲外部挑战的底气。 特别是当前,我国统一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放眼全球,这个市场的规模无与伦比。 此外,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得到进一步释放。 这对于全球企业来说,投资的成本效益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中国市场高度稳定。 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一个稳定的中国,为投资提供了稳定的预期,为投资回报提供了最大的确定性。 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大国博弈仍在加剧,政治风险不断“出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在加速重构,阴霾笼罩。围绕全球经济复苏。 但是,中国的发展环境一如既往的稳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如既往的明确。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其“确定性”的作用只会进一步凸显。 外国企业选择中国当然合情合理。
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从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许可事项; 到《外商投资法》出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体制开放步伐加快,竞争领域外商投资限制不断放宽,可以对接的领域越来越广,外资在中国书写更多奇迹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不可逆转的趋势自然使“错过中国,就错过未来”成为共识。
“桃李满天下,下从精机”。 如今,美国政界已将“对华强硬”视为“政治正确”,舆论中充斥着“污蔑抹黑中国”。 在此次密集访华期间,多位商界领袖多次谈及中美关系,明确反对所谓“脱钩断链”。 这其实表达了很多跨国公司的共同心声——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利益深度交织,“脱钩”不现实、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双方利益。
数据也是最好的证明。 尽管“脱钩论”甚嚣尘上,但中美经贸合作仍在不断深化。 据美方统计,2022年美中货物贸易额将达到69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美国商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与中国脱钩严重威胁美国在贸易、投资、服务和工业领域的利益。 美国投资者每年可能因脱钩损失250亿美元资本收益,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 可见,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是稳定而不是动荡,是保险而不是风险。 中美两国相向而行,中美关系稳中向好。 他们互惠互利,造福于世界。 非要逼企业“自杀式脱钩”,怎么能得人心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资企业密集来华考察,也传递出一种明确的态度——“两国友谊在于人民相亲相爱,人民相亲相爱在于人民相知相知”。 ” 国家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走走可以拉近距离,多交流可以心心相连。
美国一些政客应该多听取民意,多搭台,少搅局,促进中美友好,造福两国人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