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周迪 论坛现场 摄
中国经济仅靠货币政策能否复苏? 激进降息能否有效释放流动性? 随着中美利差不断扩大,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引发汇率震荡?
6月17日,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主办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上,澎湃新闻记者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论坛政治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提出了上述问题。
张斌表示,当前我国面临总需求不足的压力。 单靠货币政策就够了吗? 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基本上都是靠货币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财政政策还是比较积极的好,但是不管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只要钱够多,大家的钱包够厚,钱的价格合理,这个问题可以解决。
张斌分析,需求不足就是消费不足、投资不足,消费不足就是储蓄过多。 如何减少储蓄,增加投资? 利率是最重要的价格工具。 降低利率实际上是在鼓励补贴消费和投资,抑制甚至惩罚储蓄。 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改善整体的需求状况。
谈及货币政策力度,张斌建议:“如果利率全面下调,不是10个BP,也不是20个BP,而是100-200个BP,经济景气度可以持续提升,摆脱总量不足的局面。”需求。情况。”
》(降息)肯定会让人吃亏,如果你是一个愿意花钱借钱花钱的人,不管是消费还是投资,降息都是鼓励给你的;如果你愿意把钱放在银行吃降息是消极的,不利的。” 张斌说。
对于中美利差是否会导致汇率波动,张斌表示,不必过度担心。 即使是小幅贬值,对我国出口也有利,是暂时的,可以改善经济基本面,减轻债务压力,全方位提升整个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债务可持续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形成更好的支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