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长征二号F曜九运载火箭升空,载着三名航天员升空。 此次任务,景海鹏担任指挥员,与战友刘旺、刘洋一起,成功实施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并成功进驻天宫一号,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新传奇给太空中的中国人。
十一年后,四次飞上天的景海鹏再次担任机长。 现在,他正在国人的“太空家园”“天宫”空间站进行为期五个多月的“太空出差”。
从神舟九号到神舟十六号,11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哪些进展? 中国的“太空之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宇航员的配合有何不同?
“出差”环境大不同
对于关注航天的国人来说,从神舟九号到神舟十六号,最大的直观区别就是航天员“出差”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旧时代的“麻雀虽小,所有内脏”,原来的“天宫”变成了今天的“天宫Plus”。
神舟九号任务期间,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进驻中国航天员的第一代“太空之家”——天宫一号靶机。 天宫一号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双舱布局。 其中,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的工作、训练和生活。 它是一个全封闭的环境,有睡眠区和健身区,供宇航员保持强健骨骼。 实验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舱内2至3名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对于天宫一号的生存环境,时任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的白明生曾作过形象的比喻:“如果飞船是‘蜗居’,天宫一号已经达到了‘小康’。”
与11年前神舟九号任务15立方米的有效活动空间相比,如今神舟十六号机组人员在天宫空间站的活动空间更大,居住环境更安全、更舒适。
目前中国空间站综合体由天河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天舟五号、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组成“三舱三船”布局。
仅由中国空间站总成控制和管理的主舱段——天河核心,就有约50立方米的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空间。 宇航员可走出舱室,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 密闭舱内设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疗监护区和运动区,可为航天员提供舒适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保证条件。
更多类型的宇航员
我国第一批、第二批航天员都是从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都是航天员。 神舟九号飞行机组首次采用“新老、男女协调”模式。 有飞行经验的景海鹏担任指挥员,带领首次参加任务的刘旺、刘洋上太空。 其中,景海鹏和刘旺是第一批航天员,刘洋是第二批航天员。 在这种模式下,航天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飞行经验、感受和体验,增强乘员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航天员在太空的效率。
神舟十六号飞行机组首次包括三类航天员,其中01总司令景海鹏为航天员,02号航天工程师朱扬珠,有效载荷桂海潮03专家
此次神舟十六号机组选拔,是在现有基础上再次升级,具有“全”、“新”、“多”三大特点。 一是“全”类,在本次载人任务中首次包含三类航天员; 二是“新”人员,这是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任务,也是航天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选。 第一次飞行; 而“多”指的是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任务,成为迄今为止“飞”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事实上,对于每一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系统都会按照统筹规划、新老配套、继承发展的原则,综合整合航天员与任务的契合度、航天员的心理契合度、飞行体验、根据年龄等各种因素综合判断。 可以说,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六号两次乘员组的人员配置充分结合了不同阶段的任务特点,实现了乘员组的“最优解”。
职责使命不断完善
立项之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载人出舱技术、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和短期载人照料问题; 第三步,建设空间站,解决大规模、长期载人航天应用问题。
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实施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还处于“第二步”阶段。 当时,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入轨后,分别于6月18日和6月24日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和人工交会对接。
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空间站应用研制阶段,将定期实施机组轮换和货运补给任务。 交会对接技术已经成为空间站建设和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的一项基本操作。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机组将迎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再次对接和撤离、神舟十七号任务等两次对接和撤离。 载人飞船对接; 此外,机组还将开展一批舱外应用设施在轨安装、多领域大型在轨(试验)实验等,并在天宫课堂开展空间教学活动,让载人航天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
11年来,从神舟九号到神舟十六号,从“天宫”到“天宫+”,变化的背后是各工程系统数百条指令的有序推进,是载人航天技术工作者的深入创新。 突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