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肺组织压缩的病症,典型症状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病因包括自发性、外伤性和继发性三类。治疗需根据气胸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观察、穿刺抽气或手术。
1. 自发性气胸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的年轻男性,与肺尖部胸膜下微小肺大疱破裂有关。继发性气胸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肺组织病变导致肺泡破裂。典型表现为剧烈运动或咳嗽后突发刀割样胸痛,伴随呼吸急促和干咳,严重时出现口唇紫绀、血压下降。
2. 外伤性气胸
胸部穿透伤如刀刺伤、枪伤可直接破坏胸膜结构。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肺组织是常见原因,多见于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伤。医源性气胸可能发生在锁骨下静脉穿刺、胸腔穿刺等医疗操作后。这类患者除气胸症状外,还可见伤口出血、皮下气肿等外伤体征。
3. 诊断与分级
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压缩边缘,CT能发现微小肺大疱。根据肺压缩程度分为:轻度<30%,中度30-50%,重度>50%。张力性气胸属于急症,表现为气管偏移、颈静脉怒张,需立即处理。
4.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适用于首次发作且肺压缩<20%的患者,包括绝对卧床、吸氧。胸腔穿刺抽气用于中度气胸,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置入穿刺针。胸腔闭式引流是标准治疗方法,使用28-32Fr引流管连接水封瓶。胸腔镜手术适用于反复发作或持续漏气者,可行肺大疱切除、胸膜固定术。
5. 预防与康复
吸烟者必须戒烟,避免潜水、高空飞行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肺功能锻炼可采用腹式呼吸法,每日2次每次10分钟。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补充维生素A、C促进肺泡修复。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胸片。
气胸及时诊治预后良好,但复发率较高需长期随访。自发性气胸患者应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突发胸痛立即就诊。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