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该病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环境因素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原因有关。
1、免疫异常: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失衡,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炎症反应。T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并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等,这些细胞因子持续刺激肠黏膜,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疡形成。
2、遗传易感性:
约15%患者有家族史,目前已发现NOD2、IL23R等数十个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肠上皮屏障功能或免疫应答,当受到环境因素触发时,易发展为慢性肠道炎症。
3、肠道菌群失调:
患者肠道中拟杆菌门减少而变形菌门增多,这种菌群紊乱可能破坏肠道免疫耐受。某些致病菌过度繁殖可激活免疫系统,而保护性菌群减少则削弱了黏膜防御能力。
4、环境因素:
高脂高糖饮食、吸烟、抗生素滥用等可能改变肠道环境。发达国家发病率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提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变化可能与发病相关。
5、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可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功能,加重炎症反应。约30%患者在情绪应激后出现症状加重,心理干预可改善部分患者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长期低纤维、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宜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缓解期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对控制病情复发至关重要,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