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血液系统疾病,其严重程度需根据病因及出血风险综合评估。典型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鼻衄或牙龈出血等。
1、轻度表现:
早期常见四肢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受压部位易出现瘀斑,多无自发疼痛。此类情况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2、黏膜出血:
鼻腔、口腔黏膜反复渗血是进展期特征,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此时血小板常低于50×10⁹/L,需警惕消化道隐性出血风险,必要时需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
3、内脏出血:
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黑便)、血尿或颅内出血。伴随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需紧急就医,此类情况属于急危重症,需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或免疫球蛋白输注。
4、慢性病程: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呈迁延反复,表现为间歇性皮肤瘀青、疲劳。可能与脾脏破坏血小板增多有关,长期需定期检测血常规,部分患者需脾切除术治疗。
5、儿童急症:
急性型多见于病毒感染后2-4周,突发全身密集出血点伴发热。虽起病急骤但80%患儿6个月内自愈,严重出血时需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