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宿痰主要来源于饮食不当、外感邪气、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以及久病体虚五个方面。
1、饮食不当:
长期嗜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成痰。此类痰湿多表现为痰液黏稠、胸闷脘痞,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油腻及寒凉食物摄入,适当食用薏苡仁、茯苓等健脾化湿之品。
2、外感邪气: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侵袭肺卫,肺气宣降失常,津液凝聚为痰。外感所致痰证常伴随咳嗽、鼻塞,治疗需解表祛邪,如麻黄、杏仁等药物可宣肺化痰,同时避免再次受凉。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木旺克土则脾虚生痰,或气郁化火炼液为痰。情志因素引发的痰证多见咽喉异物感、胁胀,需疏肝解郁配合心理调适,可选用柴胡、香附等理气化痰药物。
4、脏腑失衡: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宿痰形成的关键。肺失通调、脾不运化、肾不主水均可致水液代谢障碍,痰饮内停。此类情况需辨证施治,如肺虚用黄芪,脾虚用白术,肾虚用补骨脂等。
5、久病体虚:
慢性疾病耗伤正气,阳气虚弱则水湿不化,聚而成痰。久病痰饮多质地清稀、遇寒加重,治疗需温阳化痰,可用干姜、细辛等药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