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陈鹏丽 每经编辑 梁晓
6月17日,由芯谋研究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南沙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论坛(2023 IC)在广州南沙开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获悉,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魏少军出席论坛并发表了“半导体产业再全球化”的主旨演讲。
魏少军提到,在逆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半导体产业目前面临严峻挑战。 他指出,过去十几年,我们认为中国的芯片制造发展很快,但实际上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在华外资企业贡献的。 魏少军还强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坚定前行,中国超大芯片市场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 中国必须重新认识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维护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完整性,实现再全球化。
坦承IC上市公司做的不好
魏少军从全球半导体产业现状入手。 他表示,目前,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正在中断。 今年以来,荷兰先是禁止向中国出售光刻机,随后日本政府对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台了出口管制措施。 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上的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挑战。
魏少军表示,过去10年,国产集成电路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他在肯定行业进步的同时,理性地指出,从价值上看,国产芯片占国内市场需求的比重从2013年的13%上升到2022年的41.4%,距离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的国内市场。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魏少军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他还提供了一组数据称,2016年以来,内资半导体制造企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4.7; 但外资企业增长较快,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 外资半导体制造企业对中国半导体制造业增长的贡献是内资企业的两倍。 “我们的(半导体)制造业还需要很多外部支持。另一方面,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魏少军还对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的135家半导体(全产业链)企业进行了财务统计。 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这135家公司的总市值为30825亿元,不到英伟达市值的一半。 同时,135家企业2022年累计实现营收2821.9亿元,平均毛利率39.1%,毛利率处于低位。
此外,他还对科创板的62家芯片设计公司进行了统计。 他们2022年的平均毛利率为34.2%,比美国半导体企业的62%低了27.8个百分点; 但平均研发费用占比为20.8%。 ,比美国半导体企业高出3.8个百分点。 “这是好事。但如果只看研发总支出,62家科创板芯片企业的研发支出约为29.1亿美元。”
我们如何使半导体行业重新全球化?
魏少军表示,目前中资半导体制造企业的工艺技术主要在14纳米,同时国内晶圆代工产能严重不足。 截至2021年底,中资半导体企业共拥有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约44万片。 与目前我国IC设计行业月产150万片的产能需求相比,差距巨大。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虽有挑战,但仍需前行。 在魏少军看来,中国超大芯片市场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 中国与世界的依存度会重新平衡,但大势不会改变。
那么,如何推动半导体产业的重新全球化? 魏少军指出,具体来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要扬长避短,掌握发展主动权。 例如,中国在5G芯片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第二,中国要坚持扩大开放、广邀朋友。 需要重新认识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维护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完整性,实现再全球化。 “如果说前20年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形成主要以分工为特征,那么全球化必须强调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 魏少军说道。 他强调,要用好中国超大市场,让半导体全球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共同受益。
最后,中国集成电路必须抓住新能源汽车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的新机遇,拓展新空间。 “人工智能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开发高算力、低能耗或高能效的人工智能服务器/芯片是必然趋势,这才是发展方向。” 魏少军说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