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明子
印度执法局查封了小米555.1亿卢比的资金,约合人民币48.2亿元。 据称这是迄今为止印度当局查获的最大规模缉获品。 如今,仍有48亿元人民币面临被没收的风险。
据英国路透社消息,印度执法局6月9日发文称,已向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以及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等3家银行发出正式通知,称他们涉嫌违反印度的外汇管制法。
印度指控小米当地单位冒充“特许权使用费”非法向外国实体汇款。 小米相关人士对媒体回应称,他们对案件的态度和之前一样。 针对法院驳回上诉的消息,小米方面表示:“我们正在研究此事,等待判决书。 我想重申,我们在印度的业务符合印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不到一周,印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印度执法局查封小米555.1亿卢比资金,约合人民币48.2亿元。图/中新网图片
据印度《经济时报》13日报道,印度政府已要求小米、OPPO、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任命印度人担任CEO、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
此外,印度政府还指示这些企业将合同制造工作委托给印度企业,在当地企业参与的情况下开发制造工艺,并通过当地经销商出口。
报道称,政府官员特别指示中国企业在印度遵守法律,不得逃税。 印度ABP新闻网报道称,印度政府官员在近日召开的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会议上与小米、OPPO、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讨论了这些问题。
48亿罚单哪来的?
小米此次被开罚单,可以追溯到去年4月开始的“非法汇款”纠纷。
当地时间2022年4月30日,印度金融犯罪打击机构表示,在发现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向小米集团和另外两家外国实体汇出外币后,没收了小米银行账户的资产。
小米集团当晚迅速回应,并发表声明称:“小米印度支付的这些专利使用费是针对我们印度版产品的授权技术和IP,小米印度支付此类专利使用费是合法的业务安排。”
小米集团也在声明中表示,作为致力于在印度发展的品牌,所有运营均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我们仔细研究了政府部门的命令。我们相信我们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账单是合法和真实的。但是,我们将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以澄清任何误解。”
小米随后向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提起诉讼,反对印度金融犯罪机构的决定。 去年8月,在小米2022年二季度财报分析会上,时任小米集团总裁王翔也表示,正在积极应对印度政府的调查,在印度的所有业务仍在正常进行,并且成功解冻了77%的冻结。 数十亿美元的冻结资金。
不过,事情很快又出现了转机。 2022年10月,印度当局拒绝解冻小米相关资金。 今年4月,小米印度就印度执法机构没收资产提起的申诉被印度法院驳回。
作为双方争议的关键,“特许权使用费是跨国公司在合理税收筹划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分歧主要体现在费用的确定上。” 长期为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提供法律服务的李勤律师评论《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小米汇款纠纷的本质是税务问题。 在以特许权使用费计算税基时,企业与地方政府对税法中成本的解释存在争议。
例如,企业认为“特许权使用费”是合理的税收筹划,或者是正常的服务贸易和资金汇出,但当地政府认为企业的做法是滥用税法,将利润汇出境外,以及相关外汇管理法规参与其中。
印度金融犯罪机构此前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小米印度公司向另外两家与美国无关的身份不明的实体汇款,也是为了“小米集团实体的最终利益”。
小米反驳称,小米印度支付的专利许可费是针对印度版手机上的许可技术和专利,并指出执法局查获的金额中有84%以上是支付的许可专利费高通公司。
今年 6 月 9 日,印度执法机构又发布了一份正式通知,并补充说,之所以通知银行,是因为它们涉嫌在没有进行尽职调查和获得必要文件的情况下批准了所谓的“特许权使用费”。 “国外汇款。
“事情还没有解决。” 李勤分析,根据印度《外汇管理法》,如果不服行政机关的意见,可以继续向外汇管理特别法庭和高等法院上诉。
印度已成“外企坟场”?
受到“特别关注”的中资手机企业远不止小米一家。
2022年7月,OPPO被指控逃税439亿印度卢比,约合38亿元人民币。 印度税务情报局(IRB)表示,OPPO 在进口手机零部件时错误地使用了免税政策,在计算进口商品的交易价值时未包括特许权使用费。
同月,vivo 119个涉印银行账户被印度执法局冻结,总额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亿元。 印度执法局在相关声明中指责,vivo印度公司为逃税向中国等地汇出6247.6亿卢比(约合455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该公司营收的一半。
在严格监管外资企业这件事上,印度“一视同仁”。
2008年,印度税务部门向微软开出了70亿卢比的“罚单”。 2013年,IBM印度还被当地监管部门要求缴纳535.7亿卢布的欠税款,折合8.66亿美元。 印度媒体称,印度监管机构认为IBM误报了其2009财年的收入。
三星电子不止一次受到印度政府的处罚。 2014年,三星在印度被罚款2亿美元。 2023 年 1 月,印度税务情报局指控三星对远程无线电头进行错误分类,试图逃避 172.8 亿卢比(约合 2.12 亿美元)的进口关税。
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1年11月,有2783家在印注册的外国公司关闭了在印业务,约占在印跨国公司的六分之一。 撤离的公司包括法国零售公司。 巨头家乐福、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和美国汽车公司福特等。
由于在印度经常打压外国公司,印度也被称为“外国公司的坟场”。 李勤曾撰文分析,外资企业在印度遭遇的各种查处,很大程度是因为印度“神奇”的法律制度。 印度的法律可以用十五个字来概括:“高标准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
“高标准的立法并不是说印度的立法技术高,而是印度立法者对守法民众的要求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 李勤举例说,印度的《公司法》(Act)有近30条法律法规。 章有500条,基本上每条后面都有罚款、监禁等违法后果。 但印度执法部门一般不会主动通知企业改正违规行为。 罚款将从当天开始计算。
在各种因素的叠加下,印度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商业环境报告》中仍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难以割舍的“印度市场”
即便如此,一大批外资企业,尤其是国内手机厂商,仍将印度视为重要的海外市场,进行着长远的布局和规划。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产品端没有革命性的技术,无法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国内手机厂商纷纷出海寻找新市场。” 中印越电子协会(CMA)秘书长杨树成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印度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 当时正处于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升级的窗口期。 “印度手机市场的空间和人口红利十分明显。”
2014年,小米进入印度。 同期,vivo、OPPO等品牌也纷纷出海。 中资手机企业一度占据印度7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7年第三季度,小米以920万部手机出货量和23.5%的市场份额,夺得印度市场份额第一。 与2016年同期相比,小米印度增长约300%,成为印度市场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品牌。 同时,印度也成为小米最大的海外市场。
然而,随着“非法汇款”之争,小米在印度市场开始“走下坡路”。
数据显示,小米(含子品牌POCO)2022年印度市场出货量为2960万台,较2021年的4020万台下降超过26%,虽然仍是印度市场销量冠军,其年度市场份额已经下降。 到 20%,比 2021 年的 25% 下降了 5 个百分点。
到2023年第一季度,印度市场销量排名将发生较大变化。 三星以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vivo以1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小米以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其次是OPPO和华为。 中国手机品牌约占当地市场的50%。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雪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仍占据绝对优势,但印度更渴望发展本土制造,中国企业自然成为印度“以市场换技术”的首要目标。
不久前,印度政府又向小米、OPPO、vivo等中国手机品牌提出要求:在印度经营的中国手机品牌应任命印度人担任CEO、COO、CFO和首席技术官等高管职位。
事实上,很多在印度经营的中国手机厂商都任命了印度裔高管,比如印度CEO Sheth。
“印度市场的多样性超乎想象,为了顺利进入当地市场,很多企业在这个要求之前就已经聘请了印度高管。” 刘晓雪表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只要在新市场还能盈利,就会继续努力。 跨国公司开拓海外新市场的战略不会因个别政策而轻易改变,小米的经历也不意味着外资企业会大规模退出。
不过,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布朗大学高级研究员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 )去年在《外交》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为何不能取代中国》的文章,指出如果印度真的不解决“投资风险”过大、政策过于内向、宏观经济失衡过大的三大障碍,可能会错失跨国公司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开户炒股享福利,获得60天投资顾问服务体验权,一对一指导服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