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输了很多次。这回让我赢一次,爽一下也不错。”从年初的《我是歌手》,到刚刚收尾的《爸爸去哪儿》,再到将于11月8日在万事达中心拉开的“我是曹格”演唱会,2014年终于轮到曹格坐庄。曾经历过各种起伏的“薯条爸爸”与漂亮的妻子、可爱宝贝Joe和姐姐Grace绑定,一并成为今年在娱乐圈刷屏的人生赢家。如今在大众认知里,“曹格”这个名字已为人熟悉,无需更多表层的定语加以铺垫,而作为一名歌手,他的内核构成实则极具层次。在接受新京报一对一的采访时,曹格颇具兴致地完成了一次自我解剖,曝光了一套自成体系、“输入输出”式的内循环,诸如他的家族影响、音乐经历、他的孩子和妻子。
记者问曹格,他曾经在演唱会发布会上提到,期待演唱会能够完整地展现过去的曹格,现在的曹格以及未来的曹格。那么,未来的曹格会是什么样子,现场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呈现?他说:“答案需要你自己找,我的未来怎么样,靠你了。”他不想给听众一个固定的答案,就如他说歌曲好不好,完全不能由歌者说了算,一切都靠听者。而他觉得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歌,让别人喜怒哀乐。
爷爷培养了
我的镜头感
我不是与爸爸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常规父子,所以多数时间都是与爷爷在一起。我爷爷是很爱高科技的人,虽然他年纪很大,却是个器材发烧友。记得那时候,出了新的可以放卡带的DV机,他都会第一时间去买,然后拿我做实验,拍东西,喊我耍醉拳。我那时大概四五岁的样子,他拍过很多画面,但如今卡带已经发霉了,很可惜。还有他买了新的卡拉OK,要我来唱,他尝试调音这种剧情。所以不知不觉,我很小就已经被培养了唱歌,面对镜头这方面的技能。
从四大天王
吸收“养分”
就我的成长环境来讲,从马来西亚到新西兰都有唐人街,很多香港、广东人。最开始学唱中文都是从粤语歌开始的,那时候四大天王正是巅峰,所以常常会去那边租卡带。因为买会很贵,就租三天,拿回去拷贝。现在那些卡带都还在的。我们以前都是这样,自己做精选集,都是刘德华、郭富城、Beyond那些人。当时特别喜欢张学友,其实那会儿大家都在模仿他,等到模仿到很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找自己的风格。
■ 剧情展开
新京报:1999年,郭富城推出的EP《Ask For More》 里就包括你创作的《只有你》等三首作品。合作是怎样发生的?
曹格:哈,这个事情很神奇的。那时我还在新西兰,和一个做音乐的朋友去打电动,对手是一个泰国人。双方PK,打得很不愉快,就快要打起来了。但不打不相识,聊起来,我朋友说是做音乐的,那个泰国人就说“我认识郭富城经纪人”。我朋友惊到,问“真的假的”。对方说,“真的,你们有没有什么歌,我可以给小美(郭富城经纪人)听”。那时候还当不可能,但也发了DEMO给他。结果,隔了三四个月,小美就真的打电话过来。就是这样,但讲出来很多人还不相信。
所以我觉得很多事情容不得你不相信。我从小被我爸和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