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升高可能提示肾脏功能异常,需警惕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长期未控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需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明确病因。
1. 生理性蛋白尿
剧烈运动、发热、寒冷刺激或进食高蛋白饮食后可能出现短暂性蛋白尿,通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克。避免诱因后复查尿常规多可恢复正常,无需特殊治疗。
2. 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疾病:慢性肾炎、IgA肾病等导致滤过膜损伤,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常伴血尿、水肿。需肾穿刺明确病理类型,常用ACEI类药物(如贝那普利)、ARB类药物(如缬沙坦)降低尿蛋白。
(2)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损伤肾小球,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130/80mmHg),使用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可延缓进展。
(3)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限盐(每日<5克)、服用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或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控制血压。
3. 继发性肾脏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可继发肾损害。需治疗原发病,狼疮性肾炎常用激素(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
饮食管理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8-1g/kg体重,优选鱼、蛋清等优质蛋白。避免腌制食品,每日饮水1500-2000ml。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尿蛋白持续阳性超过3个月需肾内科就诊,当出现泡沫尿、下肢水肿或血压升高时更应警惕。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等指标,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