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功能异常时可能出现皮肤黄染、食欲减退、疲劳乏力等症状。常见表现包括消化系统异常、代谢紊乱及皮肤改变,需结合医学检查确诊并及时干预
1. 消化系统症状
肝脏分泌胆汁功能受损会导致食欲下降、厌油腻、腹胀腹泻。胆汁淤积可能引发脂肪吸收障碍,粪便呈现陶土色。长期消化不良可能伴随体重异常减轻,需排查肝源性营养不良。
2. 代谢异常表现
肝功能下降使胆红素代谢受阻,出现巩膜黄染、皮肤泛黄等黄疸特征。雌激素灭活能力减弱可致蜘蛛痣(胸背部红色血管痣)和肝掌(手掌边缘红斑)。男性可能出现乳房发育等激素失衡症状。
3. 全身性反应
肝细胞损伤后转氨酶释放入血,引发持续性的疲倦感,休息难以缓解。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牙龈出血、鼻衄等异常出血倾向。晚期可能出现腹水引起的腰围增粗和下肢水肿。
4. 皮肤特征变化
慢性肝病常见皮肤干燥瘙痒,尤其夜间加重。部分患者出现色素沉着,面部呈现灰暗色(肝病面容)。指甲可能变薄变脆,出现白色横纹(Muehrcke线)。
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方案。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酒精性肝病必须戒酒并补充B族维生素。饮食选择高蛋白(鱼虾、豆腐)、低脂食物,避免动物内脏。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
肝脏症状具有非特异性,发现上述表现应及时检测肝功能、超声等检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避免发展为肝硬化等不可逆损伤。日常需注意避免滥用药物、控制体重、接种肝炎疫苗等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