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贫血加重主要与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铁代谢紊乱、炎症状态、尿毒症毒素蓄积、失血等因素有关。
1、促红素不足:
肾脏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合成器官,随着肾功能下降,肾间质细胞受损导致促红素生成减少。这种绝对性缺乏会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需通过外源性补充重组人促红素改善贫血。
2、铁代谢紊乱:
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存在功能性铁缺乏,表现为血清铁蛋白正常但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这与铁调素水平升高有关,该激素会抑制肠道铁吸收和巨噬细胞铁释放,需静脉补铁纠正。
3、炎症状态:
微炎症反应是慢性肾脏病的特征性改变,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会抑制促红素合成、阻碍铁利用并缩短红细胞寿命。控制感染灶和调节免疫有助于改善贫血。
4、毒素蓄积:
尿毒症环境下蓄积的甲基胍、甲状旁腺激素等毒素会抑制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加速溶血。充分透析可清除中分子毒素,对改善贫血具有积极作用。
5、失血因素:
慢性肾脏病患者因血小板功能异常、频繁抽血检查、透析管路凝血等因素,隐性失血量可达每月50-100毫升。需定期监测铁储备,必要时补充铁剂和促红素。
慢性肾脏病贫血患者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2克蛋白质,优先选择瘦肉、蛋类和乳制品。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B12及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适度进行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可改善组织氧合,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透析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饮水量,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定期监测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