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不良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关键营养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定期监测生长发育、必要时医疗干预等方式改善。营养不良通常由饮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慢性疾病消耗、喂养方式不当、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
保证每日摄入谷物、优质蛋白、蔬菜水果及乳制品四大类食物,谷物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等全谷物,蛋白质优选鸡蛋、鱼肉、豆制品等易消化来源。学龄前儿童每日需安排3次主餐与2次加餐,避免高糖高盐零食。
2、补充关键营养素:
重点补充蛋白质、铁、锌、维生素A/D等常见缺乏营养素。动物肝脏每周1-2次可提供血红素铁,深海鱼类含优质脂肪酸,深色蔬菜补充β-胡萝卜素。乳制品应保证每日300-500毫升,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发酵乳制品。
3、纠正不良习惯:建立固定进餐时间与环境,避免追喂、哄喂等强迫进食行为。限制餐前零食与含糖饮料,培养自主进食能力。对于挑食儿童可采用食物混搭、造型摆盘等方式增加接受度,进餐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4、定期生长监测:
每月测量身高体重并绘制生长曲线图,2岁以下儿童建议使用WHO生长标准评估。若连续3个月身高体重增长停滞或下降,需排查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等潜在病因。青春期儿童需额外关注骨龄发育情况。
5、医疗干预措施:
中重度营养不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补充剂,如口服锌制剂、维生素AD滴剂等。合并贫血者可补充铁剂,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可能需要胰酶制剂。先天性代谢异常需采用特殊医学配方食品进行饮食管理。
日常可制作高能量密度食物如牛油果奶昔、坚果酱三明治等,增加橄榄油等健康油脂摄入。保证每日1小时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合成,睡眠时间学龄前儿童需10-13小时。建立饮食日记记录进食情况,定期咨询临床营养师调整方案。注意观察排便状况及皮肤黏膜变化,及时识别营养素缺乏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