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反复发作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免疫异常、感染诱发以及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风团、瘙痒等症状,可通过避免诱因、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等方式控制。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过敏史,遗传易感性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刺激物反应过度。此类患者皮肤接触花粉、尘螨等常见过敏原后更易诱发荨麻疹。建议家长记录孩子发作时的环境接触史,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第二代抗组胺药,配合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
2、环境刺激
冷热交替、日光暴晒、摩擦压力等物理因素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部分患者对洗护用品中的香料、防腐剂等化学成分敏感。日常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洗澡。急性发作时可冷敷患处,遵医嘱口服依巴斯汀片或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
3、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功能性IgG抗体,持续激活嗜碱性粒细胞导致慢性病程。常伴随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需通过血清IgE检测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确诊。治疗可采用奥马珠单抗注射液联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严重时短期使用泼尼松片。
4、感染诱发
幽门螺杆菌感染、龋齿、鼻窦炎等慢性感染灶可产生持续性抗原刺激。儿童反复发作需排查链球菌感染、肠道寄生虫等情况。控制感染源后荨麻疹症状多能缓解,可配合使用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5、慢性疾病
糖尿病、肝炎等代谢性疾病可能改变血管通透性,肿瘤性疾病产生的异常蛋白也可诱发荨麻疹。这类患者往往伴随夜间瘙痒加重、风团持续超过24小时等特点。需完善血糖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等,治疗基础疾病同时使用非索非那定片控制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