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我们不仅要添衣保暖,还要特别注意防范一种常见的冬季皮肤问题——冻疮。冻疮,医学上称为寒冷性损伤,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皮肤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皮肤炎症。
手长冻疮的原因
寒冷低温的刺激
当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一般温度在10℃以下),体表血管会发生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来维持身体核心温度的相对稳定。比如我们在户外长时间不戴手套,手部血管就会收缩变细,血液循环随之减慢。而手部处于肢体末端,本身血液循环相较于身体其他部位就更容易不畅,持续的低温让这种血液循环不良的状态加剧,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冻疮。
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自身血管调节功能弱:有些人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温度变化进行调节。像老年人、儿童这类人群,他们的血管弹性和调节能力不如青壮年。
肢体压迫阻碍血液循环: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对手部造成压迫,也会影响手部血液循环。比如长时间伏案写字,手一直压在桌面,或者戴的手套过紧等情况,会使得手部血液流动不通畅。
湿度的影响
在湿度比较大的寒冷环境中,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皮肤表面凝结,这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加速热量散失,让皮肤温度进一步降低。而且潮湿的环境容易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使其抵抗力下降,更易受到寒冷伤害。
个人体质因素
皮肤耐寒能力差:不同人的皮肤对寒冷的耐受程度不一样,有些人皮肤相对娇嫩,耐寒性较差,比如一些平时很少从事户外体力劳动、手部皮肤缺乏锻炼的人,在冬季就更容易长冻疮。
缺乏运动:经常运动的人身体血液循环通常较好,产生的热量也多,能帮助维持体表温度。相反,那些缺乏运动、身体新陈代谢缓慢的人,在寒冷环境下,手部等部位获得的热量少,血液循环也较难维持良好状态。
如何预防
01保暖措施
穿戴保暖: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如羽绒服、羊毛衫等,同时佩戴手套、帽子、围巾等配件,确保末梢部位不受寒冷侵袭。
多层穿衣:采用多层穿衣法,既能保持体温,又能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调整。
02保持干燥
避免潮湿:潮湿的环境会加速体温散失,增加冻疮的风险。因此,保持衣物和鞋袜的干燥至关重要。
及时更换:如果衣物或鞋袜被汗水浸湿,应及时更换,以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
03适度运动
促进血液循环:适度的运动能够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抗寒能力。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等。
活动末梢部位:在寒冷环境中,可以经常活动手指、脚趾等末梢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