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赚钱,先背债?近日,“兼职培训”成网络投诉热点。《央视财经》记者在知名投诉平台上搜索关键词“兼职培训”,相关投诉的数量高达13900多条,投诉信息内容大致相同。不仅是投诉平台,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网友讲述类似亲身经历的分享帖。一些公司打着兼职培训的旗号,先收培训费、考证费,并诱骗应聘者签高息贷款,声称后续赚到的工资可以覆盖,结果钱没能挣到,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骗局精准狙击年轻人的信息差与焦虑感,把职场希望变成金融陷阱。更值得警惕的是,骗局已形成完整链条:培训公司提供课程、招聘公司招揽求职者、金融平台办理分期垫资,甚至将合同备案仲裁,让求职者维权无门。
骗子们煞费苦心、套路连环、非法牟利。兼职人员如果坚持学习,公司挣的就是培训费;兼职人员要是识破了培训的手段,要求解约,公司挣的就是提前约定好的违约金。有公司主管甚至直言,他们的商业模式设计非常巧妙,按照相关的规定,一旦经过“仲裁备案”的合同签署,双方发生纠纷,将只能通过合同指定的仲裁委进行仲裁,人民法院将不再受理;他们公司经手的所有仲裁备案过的合同纠纷,没有败诉的……骗子们的“底气”,正是钻了法律的空子。
借用协议、仲裁等“合法”的手段,虽然外表和形式上不违反法律法规,但在客观事实上已经侵害了求职者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与普通诈骗行为相比,这种“合法”骗局因为罩上了“法治的马甲”,在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还直接消解了公众对法治的信任。因此,斩断这条吞噬年轻人积蓄的黑色链条,守护求职者权益,亟待相关部门拿出硬举措。
调查显示,以兼职行骗的公司最终目的都是靠卖培训课挣钱。为躲避打击,这些公司专门开发了网络签约平台,培训服务协议、付款二维码可以全部在线上生成,每份电子协议都有独立编号,和传统的纸质协议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可以“搞定”拖欠学费和违约金的求职人员……再高明的骗局,都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相关部门需紧跟当下求职市场的新变化,及时转变执法监管方式。一方面,督促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建立严格的线上兼职招聘信息审核与备案机制;另一方面,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涉嫌诈骗的违法犯罪案件及时介入查处,并公开曝光,形成有力震慑,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此外,更要堵住制度漏洞,确保合同协议公平合规、仲裁流程公正透明,从根源上铲除“合法”骗局滋生的土壤。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费力、不流汗就能轻取酬的工作不可能存在。年轻人也该警惕,凡是要你先掏钱的“机会”,往往都是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