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陷性水肿按压后出现持续凹陷,非凹陷性水肿按压后无凹陷,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病因和液体成分不同。凹陷性水肿多由低蛋白血症、静脉回流障碍等引起,非凹陷性水肿常见于淋巴水肿、黏液性水肿等
。1 凹陷性水肿的典型特征是按压后皮肤凹陷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常见原因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静脉压增高。肾病综合征导致大量蛋白尿时,血浆白蛋白降低引发水肿;慢性心力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肾病综合征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配合利尿剂呋塞米;心源性水肿需使用地高辛等强心药,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
。2 非凹陷性水肿触感坚实,按压后立即回弹,常见于淋巴系统障碍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乳腺癌术后淋巴管损伤可导致上肢水肿,表现为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的黏液性水肿会使面部和四肢呈现蜡样肿胀。治疗需改善淋巴回流,穿戴压力袖套每天12小时,进行手法淋巴引流按摩;甲减患者需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定期监测TSH水平。
3 两者鉴别需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凹陷性水肿患者需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非凹陷性水肿需做甲状腺功能五项和淋巴造影。日常护理中,凹陷性水肿应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非凹陷性水肿需避免患肢受伤感染。饮食方面均需控制水分摄入,凹陷性水肿患者需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清每日2个,非凹陷性水肿患者需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
准确区分两种水肿对诊疗至关重要,凹陷性水肿反映循环系统问题,非凹陷性水肿多提示代谢或结构异常。发现水肿持续24小时不消退,或伴随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疾病。日常监测体重变化,记录水肿部位和程度变化,为医生提供准确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