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营养不良高发人群包括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咀嚼吞咽困难者及经济困难群体。核心原因涉及生理功能衰退、疾病消耗、社会支持不足,需通过营养筛查、饮食调整及医疗干预改善。
1. 独居老人
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采购困难易出现饮食单一。部分老人存在认知障碍,忘记进食或重复食用相同食物。建议社区提供送餐服务,子女可协助准备半成品食材,选择奶粉、芝麻糊等即食营养品补充。
2. 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肾病等需特殊饮食,肿瘤患者代谢率增高。高血压患者过度限盐可能导致食欲减退。这类人群需营养科定制食谱,例如肾病患者选用低磷奶粉,糖尿病患者采用分餐制,搭配蛋白粉弥补饮食限制。
3. 口腔功能退化者
牙齿缺失、唾液减少影响进食效率,假牙不适者常回避肉类、蔬菜。处理方式包括制作肉糜、蛋羹等软食,用破壁机将蔬果打成泥。临床可使用唾液替代喷雾,口腔科定期调整义齿贴合度。
4. 经济受限群体
部分退休金较低老人优先支付医药费而缩减食品开支。可申请民政部门膳食补助,选择鸡蛋、豆腐等廉价高蛋白食物。社区食堂提供补贴餐,营养学会数据显示每日增加10元饮食预算能使蛋白质摄入达标率提升40%。
5. 多重用药人群
服用利尿剂、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引发锌、维生素B族缺乏。消化科建议间隔2小时补充营养素,例如硫酸亚铁不与钙片同服。定期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药物营养相互作用评估应纳入老年科常规诊疗。
营养不良会使老年人肌少症风险增加3倍,住院死亡率升高50%。建议每季度进行MNA简易营养评估,居家使用电子秤监控体重波动。养老机构需配备专业营养师,对BMI<18.5者启动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早期干预可逆转60%的营养不良相关健康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