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急性损伤导致的出血和糜烂性病变,可能由药物刺激、酒精摄入、应激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抑酸治疗、胃黏膜保护剂、内镜止血、抗感染治疗、纠正诱因等方式干预。1、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治疗需停用致病药物,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联合铋剂等黏膜保护剂促进修复。
2、酒精摄入:
大量饮酒会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增加胃酸渗透性,引发毛细血管充血破裂。急性期需禁酒并静脉补充液体,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清淡饮食,长期需戒酒以避免复发。
3、应激反应:
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临床表现为突发呕血或黑便,需紧急抑酸治疗并处理原发疾病,重症患者可能需输血支持。
4、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完整性。确诊需进行碳13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根治方案包含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疗程通常为10-14天。
5、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胆盐和胰酶溶解胃黏膜脂质层。患者常伴烧心、口苦等症状,治疗需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改善幽门功能,严重者需手术重建消化道解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