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持续腹泻可能与母亲饮食过于肥腻有关,但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肠道功能尚未完善,母亲摄入高脂肪食物可能改变乳汁成分,导致婴儿消化不适。若排除感染等因素,调整母亲饮食后症状无改善,需及时就医排查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等病理因素。
母亲饮食中过多油脂会提高母乳中脂肪含量,增加婴儿胃肠负担。脂肪消化需要胆汁和胰脂酶参与,新生儿消化酶分泌不足,未完全消化的脂肪刺激肠蠕动加快,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部分婴儿可能伴随哭闹不安、排便时面部涨红等症状。母亲应减少动物油脂、油炸食品、肥肉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比例,观察婴儿症状变化。
少数情况下婴儿腹泻与母亲饮食无直接关联。轮状病毒感染可引起水样便伴发热,需检测粪便抗原确诊。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吃奶后腹胀腹泻,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除腹泻外常有湿疹或血便,母亲须严格回避乳制品。细菌性肠炎多伴随黏液脓血便,需抗生素治疗。这些情况均需儿科医生评估后干预。
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均衡,每日摄入瘦肉、鱼虾、豆制品等优质蛋白300克,蔬菜水果500克,烹调以蒸煮为主。避免过量坚果、奶油、肥肉等高脂食物。婴儿持续腹泻超过3天或出现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囟门凹陷时,应立即就医进行便常规、过敏原等检测。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饮食记录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不建议自行使用止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