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露反复是产后常见现象,多与子宫复旧不良、感染或残留物有关,需观察出血量及伴随症状,必要时就医。处理方法包括保持清洁、适度活动、药物治疗等。
1. 子宫复旧不良
产后子宫需要通过收缩恢复至孕前状态,收缩乏力时恶露排出不畅。表现为出血量忽多忽少,颜色暗红伴有血块。按摩子宫底可促进收缩,每天2-3次顺时针环形按摩,每次10分钟。缩宫素鼻喷雾剂、益母草颗粒、五加生化胶囊等药物能辅助宫缩。
2. 胎盘胎膜残留
分娩时少量组织残留会导致反复出血,出血呈鲜红色且伴有腹痛。超声检查可确诊,残留面积小于3cm²可通过药物促排,如产妇安颗粒、新生化冲剂配合益母草膏。大于3cm²需行清宫术,术后需预防性使用头孢克肟等抗生素。
3. 产褥感染
细菌侵入子宫引发炎症时,恶露有臭味且伴随发热。需做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体,轻症用甲硝唑栓剂局部治疗,中重度感染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保持会阴部干燥,每2小时更换卫生巾,如厕后使用妇科专用湿巾清洁。
4. 过度劳累
过早从事体力劳动会加重盆腔充血。建议每日卧床休息不少于10小时,避免提重物超过3公斤。可做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每天3组每组15次。红糖姜茶、桂圆红枣汤等温补饮品有助于气血恢复。
5. 凝血功能异常
妊娠期凝血因子增加可能引发暂时性高凝状态,表现为出血突然增多。需检测D-二聚体和血小板,异常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多摄入菠菜、猪肝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
产后42天内出现恶露反复属常见情况,但出血量超过月经最大值、持续发热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就诊。日常注意记录出血变化,哺乳时分泌的催产素能自然促进子宫收缩,坚持母乳喂养有助于恢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加重内分泌紊乱。